中学化学教学方法5篇( 二 )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 。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 。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 。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范文2
高一年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中学化学的基础和前提 。高一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难点知识 。因此做好高一年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
高、初中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本文谈谈自己在高、初中教学衔接方面的做法及想法 。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
(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1)氧化一一还原反应
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⑦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
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 。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 。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 。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 。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 。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