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教案 高考高三语文教案( 五 )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 。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 。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都是对偶句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