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兔男孩起名字适合用的字( 三 )


总归来说,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 。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
中华汉字的数量之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午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 。旧时人们取名,喜欢翻看《康熙字典》这是不足取的 。现如今我们要学会使用工具书,最理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 。它在每个字下还收录词语,这对于取名很有参考价值 。当然,使用这部工具书时,里面的生僻字也同样要注意避开 。
2. 忌讳用祖先和先贤的名字起名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汉族起名,避祖先的 。一是因为汉族传统极讲长幼辈分 。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无视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对祖先的大不敬 。二是由汉族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汉姓,首先是承继父姓,然后起一个本人的名,与某些少数或外国人不同,其他取名文化可能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等等传统 。国人的姓名通常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 。如果汉姓名字在承继了父姓以后,再加上祖先的名字,那么两者就完全一样,这样你根本无从分辨这个人到底是爷爷还是儿子 。
在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 祖敬宗”,而且要奉为,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时,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殃及九族 。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 。但就现代人而言,仅就名论,一般不以伟人、名人的名字为名 。但有人因崇敬某一伟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为名 。如李大林、张大钊,便是取、之名为名 。当然姓赵、姓关的人,也不应以“子龙”和“云长”为名了,否则便会今古不分 。
3. 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例如:石、磊、林、森、聂、耳这三个名字即是此例 。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我们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 。而且即使石、林、聂三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 。
有些人取名如果姓名三个字的部首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 。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不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效果 。我们既然是用汉字取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 。
上述例子说明名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 。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 。起名字忌讳大全
在运用字形命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 。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截取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 。如商汤时的辅弼大臣伊尹,其中就是取姓的一部分“尹”而构成的,此外现代著名音乐家聂耳,著名作家舒舍予(老舍)、张大弓、计午言、董千里、杨木易也都属此类 。另外还有雷雨田、何人可等也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 。古人有些人将名剖分为字,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字振皋羽,字即由名拆开而成 。明代的章溢字三益、徐舫字方舟、宋玫字文玉,清代的尤侗字同人、林佶字吉人都属此类 。还如清代的毛奇龄字大可等 。还有些人是将姓名剖分为号,如清代的胡珏号古月老人,徐渭号水月田道,则又分名入号 。
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划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如林森、于吁、金鑫、李季等 。时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命名技巧来推广,如李季、张驰,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 。
4. 忌讳多音字
我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 。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乐字 。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 。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 。山东某地有一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 。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种读法,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 。
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过不去,一个名字居然有八种读音,在交际场合如何使用呢?到头来别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错了被人耻笑,吃亏的还是自己 。别人叫不上来,可以不叫,可以避开 。一个人的名字如果别人不叫,不使用,那么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