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总结 大学鲁迅文学常识( 三 )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且介亭杂文
末编 半夏小集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白莽作《孩儿塔》序 死
女吊 我要骗人 写于深夜里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集外集 《集外集》序 鲁迅自传 选本
集外集拾遗 上海所感 译本高尔基《一月九日》小引
两地书 《两地书》序言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生活为题材的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
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
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 。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 。
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 。”“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 。
《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 。”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狂人日记: 医学题材 。
鲁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准确,简洁而又极为丰富,因而具备足够的弹性,恰到好处地表现种种思维的,情感的节奏,使行文富有韵味而魅力无穷. 大量使用虚词文言句法以及古语词的使用双重否定的使用以及语言的节奏感强烈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