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医常识有哪些( 二 )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 。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 。"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 。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 。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 。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 。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 。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 。名非名,非恒名 。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 。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 。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 。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 。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 。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 。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 。"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 。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 。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 。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
刚来学中医的话首先看<中医基础理论>这是最基本的,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话,其它中医书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为<中医基础理论>里本讲到中医最根基的:1、"阴、阳五行"世界万物最离不开阴阳、五行 。2、藏象学,人体各气官的功能,及常见病变 。3、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4、“辨证论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都是最重要的环节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看其它医学书集就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其它名著也好,临床书集也好,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过渡的,这本书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来也难了,特别是”经络”和“阴阳五行”这部份,〈黄帝内经〉,也好〈伤寒论〉也好,《濒湖脉学》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医诊断〉里面包含基本的诊断,和辩证.学医要从易到难,不可一步登开哦!急的话,学不好的,这是个人经验!加油哦!朋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