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永无止境(发起者是什么样的人?)
对“发起者”一词最流行的肤浅理解可能是“某些事情或行为的发起者” 。单从这一点理解,这四个字似乎并没有褒贬的倾向 。
说到“最受欢迎”,其实“发起者”这个词在如今的快餐文化语境中是非常少见的,似乎和“受欢迎”这个词没有关系 。只是偶尔在一些推文中引用;其中有些是引用的,后面跟着四个字——没有这回事;合在一起,就是“始作俑者,此事绝不会再发生” 。
能引用总共8个4+4字的作者大概是想表达对坏人坏事的仇恨和咒骂 。这个意图被“颠倒”为“始作俑者,无后思”,这八个字的解释应该是:开始成为英雄的人,将无子嗣(无后思) 。
这样的解读,或许是大众层面上最权威或者说是大多数人认同的 。基于这种解释,“始作俑者”所指的可以说是“做坏事的第一人或陋习的始作俑者和始作俑者” 。反正搜索引擎找到的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
但是,你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理论?
虽然“始作俑者”,作为一个几乎可以算是“古文”的词,如今几乎绝迹;说到这里,确切地说它的意思没有多大意义 。问题是,一旦被引用,它可能相当“重要” 。所以还是有点必要说清楚 。
孟子
(一)来源及三种不同解释能把“引发者”这个词用在自己话里的人,特别是能引用“引发者”这个词的人,没有事后诸葛亮的,如果问这个词从何而来,十有八九会脱口而出,回答:“孔子说 。”然而,关于气,我们找不到今天能找到的基本上被认为是“孔子节”的词 。其实这是孟子说的 。不是“孟子说”,而是孟子说的是“孔子说” 。
有点绕弯 。
直说吧——这是出自孟子的著作 。具体来说,《孟子·梁王辉》中有一句话【我】—
仲尼说:“始作俑者,没有未来!”它也被用来与人相似 。怎么会让人民饿死?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大致意思是:孔子说第一个使用俑的人是无儿无女,没有后代!如果我们不能用人形木偶埋葬人,怎么能让他们饿死呢?
不客气的说这个,有点不合逻辑——先不说“用俑”和“无子无女”有什么关系,“让人饿死”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这种怀疑在我们这个充满“权威崇拜”的民族看来,可能是非常有悖常理的——孟子说,你是谁,你敢说没有逻辑吗?!你以为你是谁?逻辑?

即使是现在,也许还会有很多爱国者说:逻辑是西方和帝国主义的一件蠢事 。帝国主义是错误的,是反动的 。所以,你的“逻辑”不能用来揣摩我们民族伟大思想家孟夫子的话 。
好了,先把逻辑和相关问题暂且放在一边,回到“始作俑者,再也不会发生”这八个字 。上述“第一个使用俑的人,他没有孩子,也没有后代”可以认为是最权威的解释;但是,事实上,如果你能在网上随便找到它,还有另外两种解释,汉字,几乎不能被认为是我们国家的 。
两种解释第一种的大致思路是,第一个用俑(人形俑)作为祭祀对象的人,对古代的“人殉”进行了“模拟”和“改造”,即以人形俑代替真人;这与周朝以来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相冲突,是对旧时代(商朝)的不良事物和不合理制度的“变通继承” 。照这样下去,后代怎么可能不效仿!照这样下去,在未来,在很多其他事情上,不会出现历史上本质上倒退的情况吗?!
在这个解释中,“没有未来”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是“没有未来”和“没有未来” 。所以“没有调养”也会写成“没有调养” 。不管怎么写,都有类似的意思,不能和“断子绝孙”相提并论 。

还有另一种“另类”解读,与对“权威”的理解正好相反 。不是谴责或批评,而是赞美和肯定——第一个做俑的人,你的背后什么都没有 。
这种解释的基本原理是,在孔子生活的周代下半叶(东周)前几百年的奴隶制商朝和近一千年前,“殉人”制度盛行,即人被杀,其尸体被用作死者的殉葬品,或者生者和死者干脆葬在一起,活埋至死 。
周朝(西周)建国之初,废除了这种用今天的话来说被称为“反人道”的残酷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用植物制成的人形物体代替真人入土为安,这种做法是以“礼”的形式确立的(这里“礼”的意思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今天的“法规” 。周朝建立时,“法”字的含义与今天的“法规”毫无关系 。这种选择是对人类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恐怕以后再也没有其他“仪式”能超越它了!

(二)很可能是对“权威”的反面赞美和肯定 。在我看来,在以上三种权威或不够权威的解释中,最后一种是“始作俑者,无后思”这句话是对赞扬和肯定的解释,或许更“笼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