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都有谁?( 五 )


4. 徐有功(?-702) , 本名徐弘敏 , 唐朝长安人 , 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 , 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 , 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 , 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 , 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 , 却因敢于严格守法 , 犯颜直谏 , 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 , 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 , 正值武周时期 , 上有武后作乱 , 下有酷吏网罗 , 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 , 救活人命数以万计 , 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 , 频遭弹劾、推审 , 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 , 使他三次被控死罪 , 三次被赦 , 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 , 尽管如此 , 他仍持志不渝 , 不阿谀奉承 , 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 , 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 , 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
5. 狄仁杰(公元607-700) , 字怀英 , 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 , 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 , 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 , 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 转大理丞 , 改任侍御史 , 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 , 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 , 以百姓心为心" , 为了拯救无辜 , 敢于拂逆君主之意 , 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 , 始终是居届堂之上 , 以民为忧 , 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 , 到任一年 , 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 , 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 , 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 , 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 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 , 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
6. 陈希亮 , 字公弼 , 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 , 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 , 为官30余年 , 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 , 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 , 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 , 陈希亮嫉恶如仇 , 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 , 为平民百姓称颂 , 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 , 享年64岁 。著名文学家苏轼 , 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 , 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 , 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 , 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
7. 包拯(公元999-1062) , 字希仁 ,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 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 , 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 , “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 , 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 , 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 , 但死后 , 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 , 以纪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 , 从不讲究排场 , 即使做了大官 , 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 , 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 , 民之表也;贪者 , 民之贼也 。” 他一生严于律己 , 身体力行 , 他在端州任知州 , 整顿吏治 , 打击贪污 , 深受百姓欢迎 , 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 , 他都婉言谢绝 , “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 , 不避权贵 , 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 , 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 , 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