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太太让我读阿弥陀佛,我读了也没问我要钱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啥的吗?

出一对四
宋神宗在位时,有一次,辽邦派遣使者来中原 。据说,这个辽使颇懂中原文化 。当朝拜宋神宗时,他便趾高气扬地出了一个上联,向满朝文武官员求对,联文是:三光日月星;这是个相当难对的绝对 。正当文武官员,抓耳挠腮之际,苏东坡学士却出奇不意地对道:四诗风雅颂 。辽使很惊异,因为他也明白,中国先秦古籍《诗经》,是由“国风”、“大雅”、“小雅”、“颂”四部分组成,但一般都将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未等辽使反应过来,苏东坡又对一句:四德元亨利 。对子一出,辽使立即大叫起来:“出一句还过得去,但《周易》中的这一句,你怎么能漏掉‘贞’字呢?”苏东坡立即反驳道:“亏你还自认懂得中原文化,怎么连本朝天子的尊讳都忘了呢?”一闻此语,辽使立即哑口无言了 。因为按中国古代习惯,臣子是不能直呼君主之名的,甚至连同音字也不行 。神宗的祖父仁宗,名赵祯,所以苏东坡联中,将“贞”字隐去 。
接着,苏东坡又对两句下联,分别是:两朝兄弟邦 。
一阵风雷雨 。辽使出一,苏东坡对四,这下子!辽使不得不收敛傲气,佩服大宋真有人才 。
贾知府续联
明朝时,江南有个进土出身的知府,姓贾名文通 。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善续对 。一次,城中一间当铺贴出一副上联:
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当铺老板愿出重金征求下联,由于此联较难,全句十三个字,只以“东西典当”四字组成 。几个月过去了 。还是无人应征 。贾知府知道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了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
此联一出,士民争相传阅,人人拍手称绝 。一时,贾知府的声名大噪 。

有位农夫,听了很不以为然,想找个机会,试试贾知府的真才实学 。刚好,一次在郊外,碰到贾知府正在赏春 。农夫拦道与左,手扶犁杖,出联求对 。农夫的上联是: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这也是颇有难度的,贾知府沉吟多时,终于对出下联:双手捧住炉中火,明天“大寒” 。
农夫听后,连连点点头,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妙!”
解缙买瓜
解缙是明朝大臣,从小聪明绝顶,“才名远播”,尤喜对对,走到哪里,总有人要与他对上几回 。有一次,解缙外出散步,口渴,想买个瓜解解渴 。卖瓜的人,认出他是联对高手解学士,就说:“你若能给我续上一联,西瓜尽管吃,不要钱” 。解缙笑笑说:“行 。”卖瓜人说了上联: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
上联把东西南北,嵌在联内,解缙听后,马上答对: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 。
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同是方位词,对仗严谨,而且词意贴切,卖瓜人说吃瓜,读书人说念书,各有千秋 。
这时,又有一人走上前来,拉住解缙说:“学士,在下也有一联请教 。“说罢,指着一家酒店门口,那盏四面都有”酒“字的灯笼,吟道: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 解缙脱口而出:
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围观者见此,无不拍手称绝 。

一副回文联
河南嵩山少林寺,不但少林武术名闻国内外,而且,寺内还有不少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和尚 。他们吟诗作对,书法、绘画均甚出色 。
相传,明朝时,有一位翰林,到少林寺游玩,看见寺内,有一幅泼墨荷花,画得颇有功力,荷叶上的露珠欲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加上一股挺拔峭峻的气势,大挥大合的手笔,令翰林倾倒 。翰林于是向寺内的和尚问,此画为何人所作,站在一旁的老和尚声称是他所画 。翰林对这幅题名为“出水芙蓉图”的画,甚是欣赏,就向老和尚索讨,希望得到这幅画 。老和尚说:“只要对出我的上联,老衲愿将此画相赠 。”翰林喜出望外,满口答应 。老和尚的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听后,如雷轰顶,扭头便走出寺门 。回到家里,仍然想着那幅画,和老和尚所出的上联 。当他拿起毛笔,准备临帖练字时,忽然灵机一动二个绝妙的下联,随之而出 。下联是:书临汉帖翰林书 。
于是,他放下毛笔,急急忙忙地跑回少林寺,吟出自己所对的下联 。老和尚听后,十分满意,立即取下那幅“出水芙蓉图”,赠给翰林 。
老和尚的上联,看上去似乎平易,其实,他是利用谐音的关系,组成回文联 。这句上联,无论从前往后,或是从后往前,都是同音同义,难怪一时难倒了饱学的翰林 。翰林后来想出的下联,也同样巧妙,无论顺念,倒念,也是同音同义 。“翰林”临帖,对“和尚”画花,不仅对仗工整、稳妥,而且符合各自的身份 。这副回文联,确实各具千秋,堪称佳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