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 , 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 , 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 , 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 , 徜徉书中 , 趣味多多 。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 , 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 。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 , 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 , 且文笔风趣诙谐 , 插图精美 , 图文结合 , 穿插故事、文献等 , 配有相关注释 , 读来不觉无味深奥 , 通俗易懂 , 趣味横生 。书中的插图 , 或是关于器皿 , 或是关于建筑 , 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 , 真实可感 , 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 , 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 , 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 , 必要之时 , 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 , 延伸引用 , 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 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 , 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 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 。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 , 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 。盂兰盆是梵文音译 , 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 。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 , 欲度化父母 , 以报生养哺育之恩 。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 。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 , 是佛欢喜日 , 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 , 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 。这个故事的内涵 , 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 。实际上 , 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 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 。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 , 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 , 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 , 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 。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 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
仅以中元节为例 , 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 。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 , 需要摒弃 , 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 , 可以酌情保留 。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 , 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 , 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 。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 , 是否有意义 , 是否有积极意义 。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与其说是研究 , 更像是一种“扫盲”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 , 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 。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 , 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读书多一点 , 发现多一点 , 懂得多一点 , 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 , 有所运用 。这是一种责任 , 需要坚持 。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分类 , 各家学派标准不同 , 分类也不同:有物质与精神两分法;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分法;还有物质、社会、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 。这些划分尽管层次不一 , 但都是按照人类创造文化的发展进程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划分的 , 适用于专业人员的学习研究 。中学生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化 , 应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来划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