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动物教案例文( 五 )


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本身是很枯燥的,为了不使孩子失去兴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巧下了一番功夫,如第一题,帮动物王国里的小猫蜻蜓等动物来解决数学问题,第二题先猜一猜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几倍,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算一算 。接着又做拍手游戏,并设计猜一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问题的游戏环节 。最后给出12÷3=4这个式子,让学生自己编和倍有关的故事 。
当然,这节课中,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对教案中的设计没有落实到位 。如 。
1、倍的概念教学层次性不够分明,应从动手操作------过渡思维(想甲里有几个乙)----数学计算(如甲/乙)三个层次展开
2、标准量强调不够
例:甲是乙的几倍≠甲是丙的几倍
3、在摆一摆的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圈一圈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达到加强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
4、虽有较强的引导意识,但给学生的要求和引导还不够明确 。
5、小组合作提问问题还可以拓宽些,课堂提问的语句还可以再精炼些,语速还要再慢些 。
以上这些,不仅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我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我一定会好好总结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大提高,我将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
最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动物教案例文5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开课前复习了“比多”“比少”的减法比较的数学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区分知识 。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倍”的意义,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在活动中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倍”含义 。
首先:初步体会“倍”含义 。为了让孩子感知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圈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6里面有2个3,因此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鸭子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
其次:加深对“倍”的认识 。通过小鸭子与小松鼠比,进一步认识“倍” 。鸭子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鸭子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鸭子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通过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交流,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通过小鸭子与小孔雀比,进一步明确 “倍” 。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同样都是小鸭子跟它们比,为什么3倍、2倍、6倍都不一样呀?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标准不一样,倍的关系就不一样 。


【新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快乐的动物教案例文】

推荐阅读